政府信息公开

林芝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林芝市公众参与立法办法》的通知

责任编辑:达珍    来源:林芝市人民政府办公室政策法规科    发布时间:2025-08-12    浏览次数:   【字体:

相关链接:

林芝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

《林芝市公众参与立法办法》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各委、办、局:

《林芝市公众参与立法办法》已经二届市人民政府第48次常务会议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林芝市人民政府

                                     2025年7月29日

《林芝市公众参与立法办法》

第一章

第一条 为保障公众有序参与政府立法活动,提高政府立法质量,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规章制定程序条例》和《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起草地方性法规草案和制定政府规章程序规定(修订)》等法律、法规、规章,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公众依照法定程序和方式,主动或者应邀参与市人民政府作为提案人的地方性法规草案和政府规章(以下简称立法项目)的立法过程,表达立法意愿、提出意见和建议等活动,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开展公众参与政府立法工作,应当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和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保障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遵循依法、公开、公平、有序、自愿和便利的原则。

第四条 市司法行政部门负责公众参与政府立法工作的指导、协调、监督,并组织实施政府立法项目立项、审查阶段的公众参与工作。

地方性法规草案和政府规章草案的起草部门、实施部门(以下简称起草部门、实施部门)负责立法项目在起草、实施阶段的公众参与工作。

其他有关部门和单位在各自职责范围内,配合做好公众参与政府立法的有关工作。

第五条 市司法行政部门和起草部门、实施部门可以通过网络、报纸、基层立法联系点、社会调查、座谈会、听证会等多种途径和形式,听取公众特别是利益相关方对立法项目的意见和建议。

立法项目涉及企业、行业、社会团体切身利益或者对其权利义务有重大影响的,还应当听取有代表性的企业、行业协会、商会和社会团体的意见和建议。

第六条 公众可以采取电子邮件、电话、传真、信函、面谈,参加听证会、座谈会、论证会等形式,对立法项目提出意见和建议。

第七条 市司法行政部门和起草部门、实施部门应当在立法过程中,认真整理、研究公众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并作为重要参考,及时反馈采纳情况。

第八条 公众参与政府立法活动,应当遵守法律、法规、规章和有关政策,尊重公序良俗,不得泄露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

第二章立项阶段的公众参与

第九条 市司法行政部门在草拟年度政府立法计划前,可向社会公开征集政府立法项目建议,并注明公众参与提出建议的途径和征集建议截止时间。

第十条 公众可以根据发布的征集立法项目建议公告,提出立法项目建议。公众提出的立法项目建议包含建议项目名称,制定、修改或者废止的理由,拟解决的主要问题等。

市司法行政部门应当将征集到的立法项目建议,交付有关部门、单位提出处理意见。

有关部门、单位应当对立法项目建议进行认真研究论证,及时向市司法行政部门反馈处理意见。

市司法行政部门应当将立法项目建议采纳情况及时反馈建议人。

第三章起草阶段的公众参与

第十一条 除依法需要保密的之外,起草部门应当将立法项目草案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并公开下列内容:

(一)草案文本及其起草说明;

(二)公众提出意见的途径;

(三)征求意见截止时间;

(四)其他需要公开的内容。

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的期限,一般不少于30日。

第十二条 起草部门可以召开公众代表座谈会,就立法项目拟确立的主要制度、解决的主要问题和措施听取意见。

召开公众代表座谈会,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公众代表具有广泛性、代表性且不少于5人;

(二)在座谈会召开5日前,向公众代表发送座谈的重点问题以及相关材料、资料;

(三)整理公众代表意见并存档。

第十三条 立法项目草案涉及重大利益调整或者存在重大意见分歧,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利义务有较大影响,人民群众普遍关注,需要进行听证的,起草部门应当举行听证会听取意见。

举行听证会,应当依照下列程序组织:

(一)听证会公开举行,起草部门应当在举行听证会的30日前公布听证会的时间、地点和内容;

(二)参加听证会的公众对立法项目草案,有权提问和发表意见;

(三)听证会应当制作笔录,如实记录发言人的主要观点和理由;

(四)起草部门应当认真研究听证会反映的各种意见,立法项目草案报送审查时,应当说明对听证会意见的处理情况及其理由。

第十四条 立法项目草案涉及社会公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和经济社会发展遇到的突出矛盾,涉及重大利益调整或者存在重大意见分歧的,起草部门应当进行论证咨询。

论证咨询可以通过召开座谈会、论证会、听证会、委托研究等多种形式,广泛听取有关方面的意见。

召开专家论证会,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专家不少于5人;

(二)专家范围包括相关领域具有代表性、权威性的行业专家和法律专家;

(三)在论证会召开5日前,向专家发送论证的重点问题以及相关材料、资料;

(四)整理专家书面意见并存档。

第十五条 起草部门举行听证会,应当告知市司法行政部门派员参加。

起草部门召开座谈会、专家论证会等,必要时可以邀请市司法行政部门派员参加。

第十六条 起草部门向市司法行政部门报送立法项目草案送审稿时,应当同时提交公众参与情况的说明以及有关材料、资料。

第四章审查阶段的公众参与

第十七条 市司法行政部门对立法项目草案送审稿进行审查时,应当对是否征求公众意见,是否妥善处理公众的意见和建议,公众参与权益是否得到保障等进行审查。

第十八条 市司法行政部门发现起草部门未按照规定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的,可以将立法项目草案送审稿退回,并要求其依法征求意见。

市司法行政部门发现起草部门应当进行咨询论证、举行听证会而未开展的,应当要求起草部门补充举行。

第十九条 市司法行政部门应当将立法项目草案送审稿或者修改稿及其有关材料向社会公布,同时公布公众提出意见的途径和征求意见截止时间,公开征求意见。

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的期限一般不少于30日。

第二十条 对涉及重大利益调整的立法项目、争议较大的重要立法事项,市司法行政部门可以委托有关专家、教学科研单位、社会组织进行评估。

第五章实施阶段的公众参与

第二十一条 政府规章公布后,市司法行政部门可以会同有关部门采取专题访谈、召开新闻发布会或者发布新闻稿等方式,就政府规章制定的主要目的、主要内容等进行解读。

第二十二条 公众可以参与实施部门组织的立法后评估,对已经生效的政府规章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价,提出意见和建议。

第六章参与保障

第二十三条 市司法行政部门和起草部门、实施部门开展公众参与政府立法工作所需经费纳入同级财政保障。

第二十四条 鼓励公民参加公众代表座谈会、专家论证会、听证会等政府立法活动,鼓励公民所在单位给予支持、提供便利。

公众参与政府立法过程中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对立法项目具有重要影响并被采纳的,市司法行政部门或者起草部门、实施部门可以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表扬、奖励。

第二十五条 市司法行政部门和起草部门、实施部门应当积极利用公共信息平台,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为公众参与政府立法活动提供高效、智能服务。

第七章附则

第二十六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30日后施行,有效期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