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公告公示

林芝经济开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

  • 2022年08月12日 18时01分
  • 分享到



目录

前言

一、发展基础

(一) 经开区建设成果

(二) 经开区现状问题

二、发展形势

(一) 十四五面临的发展机遇

(二) 十四五面临的挑战

三、“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方针和主要目标

(一) 指导思想

(二) 基本原则

(三) 发展战略

(四) 主要目标

四、发展任务

(一) 构建高原特色产业体系

(二)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

(三) 全力打造绿色生态的魅力经开区

(四) 加强区域开放合作

(五) 加快产城融合步伐

(六) 促进民族团结

五、保障措施

(一) 组织保障

(二) 要素保障

(三) 安全保障


前言

“十四五”时期(2021-2025年),是林芝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以下简称经开区管委会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及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刻领会并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时期,是贯彻区党委“把林芝建成全区改革开放先行区”的指示要求,积极参与林芝“11364”发展战略部署,将林芝经济开发区(以下简称经开区)加快建设科技产业创新基地、生态旅游发展平台、产城融合示范新区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功能优化的攻坚期、产业发展和民生水平提升的突破期。

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共西藏自治区委员会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和《林芝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编制《林芝经济开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以下简称《规划》),主要阐明“十四五”时期经开区的发展思路、主要目标、重点举措和政策导向,展望二〇三五年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愿景,是“十四五”期间开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纲领和行动指南。


一、发展基础

(一)经开区建设成果

体制机制逐渐完善。经开区获自治区批复同意设立后,经开区管委会迅速成立并投入到经开区的建设与管理工作中,不断加强完善队伍建设与制度建设。已制定《林芝经济开发区党工委“三重一大”事项集体决策制度(试行)》《林芝经济开发区财务工作制度》等30余项规章制度,逐步实现政策制定出台与开展具体工作之间的“零距离”,成为推动经济发展工作的基础性支撑。

突出规划引领。《林芝经开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林芝经开区水土保持区域评估》等重点规划编制工作也已经完成并获得批复,通过完善规划布局,积极推动解决现有标准厂房不足、配套设施不完善的问题,为经开区各项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招商引资有序开展。充分利用援藏优势,聚焦重点园区开展招商引资工作。截至20226月经开区招商引资项目共计33个,计划总投资21.5亿元。深圳波顿集团上海伽蓝集团、西藏甘露藏药等行业龙头入驻粤林产业园,投资4.96亿元建设粤林高原生物科技产业园项目,提前谋划中药藏药产业园建设。积极吸引港澳资本,推进联升贸易(澳门)有限公司中拉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在经开区投资设立商贸公司,实现了林芝在吸引港澳资本及与港澳贸易互市方面双向“零”的突破;推进红星美凯龙国际家居购物广场建设进度,在招引行业龙头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上取得新突破。

园区发展稳中有进。截至2022年6月,经开区范围内已完工项目共计74个,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1.05亿元在建项目13个,总投资20亿元。粤林产业园共引进各类企业17家(其中工业12家,电商平台1家,实验室2家,外资企业2家)计划总投资4.5亿元。粤林高原生物科技产业园项目已确定投资额4.96亿元,一期项目已开工建设,预计2022年8月达到竣工验收条件。

服务支撑提质升级。组建了林芝粤林实业发展有限公司,通过融资平台积极对水、电、路、讯、网等基础设施进行完善。截至2022年6月,经开区范围内市政道路已基本建设完成,工业污水处理厂、消防设施提升等项目进展顺利。群众艺术馆、博物院、图书馆、公园等惠民设施基本建成,居住、商业等配套服务设施有序建设中,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公共服务提质升级初见成效。林芝市水利局负责实施的银久弄巴支河专项整治项目基本完成,林地、草地、水资源管理等执行情况符合相关标准,生态保护工作取得了新成效。

营商环境显著优化。制定招商引资优惠政策,从税收、金融、产业扶持、土地供给等方面为企业带来更多实惠和便利。“前三年免租,后三年租金减半”等优惠政策的落实,粤林产业园在吸引企业入驻、推动项目方面初见成效。经开区管委会要始终将“企业满意、群众满意”作为衡量一切工作的标尺,简化办事流程、提高服务效率、优化营商环境。安排专人对接企业,开展专班服务,帮助企业进行备案登记、公司注册、施工许可、项目环评等行政许可工作,解决了招商项目落地的“后顾之忧”。积极优化土地供应机制,设立了市自然资源局建设用地绿色通道专门窗口,实行一次性告知制度,提前介入完成土地供应前期手续资料收集、权籍调查、宗地图办理工作,土地招拍挂工作由原来的30日缩短至20日,合同签订工作由原来的10个工作日缩短至5个工作日利用林芝市人力资源综合服务平台,开展经开区优质企业专场招聘会,为企业搭建用工用人桥梁,解决了企业用工难问题。

(二)经开区现状问题

发展思路仍需深化,落地实施指导不足。《林芝市人民政府关于林芝经济开发区加快发展的实施方案》对经开区未来的发展作出了科学判断与展望,但仍需协调产业升级改革开放、创新与融合、战略机遇区域竞合、开发与生态、党的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等重要关系十四五期间需聚焦机制体制建设、重点产业培育、重大项目建设等发展重点问题需对今后的发展建设任务进行分解并制定时序计划,保证规划有效落地实施

治理能力有待提升,管理职责尚未明确。经开区管委会对于经济运行情况的监测和管理力度较弱,企业服务体系及园区管理等各项制度仍需完善。经开区市场体制尚不健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发挥不充分,科技含量和标准化服务水平有待提升。

配套设施落地缓慢,难以满足发展需求。当前经开区生产配套建设滞后于园区发展,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产业引入和项目落地。生活服务配套主要集中在永久片区,服务范围难以覆盖经开区全域,教育、医疗、文体设施配套情况不足以支撑未来发展规模,难以实现“产城人”融合发展的规划目标。

片区建设进展不平衡,尚未形成统筹发展格局。当前经开区建设整体进展不平衡,重点体现在产业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上的差距,通热路以西基础设施相对完善,路网完备,城市和园区建设初具规模,但拓展区建设尚未全面启动。此外,火车站及周边建设独立于经开区整体建设流程,不利于片区间相互整合发展资源。

发展环境仍待优化,吸引力竞争力不足。创新环境建设缓慢,产学研联合程度低,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尚未建立,缺少科研成果产业化正常通道。高端服务业态发展滞后,生产服务能级低,中介服务机构少,不能为企业和创业人员提供便利的投资、创业、咨询等相关服务。高品质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发展不均衡、供给不足、水平不高,对高层次人才吸引力度小,劳动力流动率大。


二、发展形势

(一)“十四五”面临的发展机遇

1.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指引发展重点

第七次召开西藏工作座谈会全面阐明了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和方针举措,指出要推动建设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要培育扶持吸纳就业的能力,提供更多就业机会,推动多渠道市场就业;要依托援藏工作改善基础设施、发展特色产业。经开区管委会要以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深入准确把握经开区进入新发展阶段面临形势和任务发生的深刻变化,切实找准对接新发展格局的目标定位。

2.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林芝明确前进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西藏时发表重要讲话,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深刻阐述了西藏工作的一系列方向性、根本性问题,为新时代西藏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在林芝视察期间,总书记提出要“守护好林芝的生灵草木、万水千山”“提升城市现代化水平”“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让各族群众生活好上加好、芝麻开花节节高”,为林芝发展确立了新坐标、明确了新定位、赋予了新使命。经开区管委会要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在区、市党委坚强领导下,强化历史思维和系统思维,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切实把发展机遇转化为发展优势和发展成果。

3.国家战略、国家工程推动经开区建设

我国逐步建立“双循环”发展新格局。双循环战略格局的确立,既是供给侧改革的延续和深化,又是需求端的高质量提升和发展,为经开区带来更多产业、投资、消费外贸机遇。经开区管委会必须紧抓时代机遇,充分发挥产业优势,打造互利共赢的开放合作平台,建设成为内外循环衔接的重要节点。

“一带一路”倡议带来战略性机遇。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中巴、孟中印缅经济走廊是国家确定的沿边地区开发开放重点区域和面向南亚开放的重要通道,为林芝提供了更广阔的国际市场和发展平台。经开区管委会应充分依托地缘优势、资源优势和政策优势,加快整合国内国际产业要素,依托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积极融入国际市场,不断提升国际环境的适应能力,稳步推进全面开放,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改革创新之路。

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促进高质量发展。二〇二〇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为形成大保护、大开放、高质量发展的具有西藏特点的新格局提供政策支持和保障措施。经开区管委会应把握好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历史机遇,紧抓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主线,以创新能力建设为核心,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构建富有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强创新开放合作,打造区域创新高地。

加快推进落实绿色新发展理念。二一年二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明确了绿色发展是构建高质量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然要求。三月,《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促进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的工作重点,要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大力发展新能源。经开区管委会应坚持绿色发展的目标导向,加快编制《西藏林芝经济开发区循环化改造实施方案(2022-2026年)》,促进园区循环化改造。培育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绿色产业结构和绿色生产方式,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

4.区、市发展战略构建全新格局

自治区党委立足新发展阶段,着眼“五期叠加”阶段性特征,围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提出构建“一核一圈两带三区”重大部署,对林芝提出固边兴边、产业发展、农牧民增收、脱贫攻坚、宗教管理等“五个走在前列”的指示要求。

林芝市提出构建“一核三带六组团”的新发展格局,以打造和谐稳定示范区、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生态文明引领区、强边固防样板区“四个区”作为新发展目标,明确“11364发展战略。其中,做强巴宜区核心增长极等战略部署,为推动人口、产业向经开区集聚,促进新的人口聚居带、要素汇聚带、产业发展带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

5.广东援藏工作提供多重推动力

广东援藏工作充分发挥了援藏资金的撬动效应、援藏项目的拉动效应和援藏工作的引领效应,是经开区高质量建设发展的重要协同力量。《广东省“十四五”对口支援西藏林芝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十四五”期间将在生产、流通、销售等环节全面强化与广东的经济联系,支持粤林高原生物科技产业园、中药藏药产业园等重点项目建设,深化经开区与佛山高新技术开发区结对共建。同时突出智力援藏和民生支援,从管理人才、技术人才,以及医疗、教育、就业等方面全方位开创援藏工作新格局。经开区管委会应充分依托与广东省的深厚合作基础,主动创新粤林合作形式、拓宽产业合作领域,探索发展“飞地经济”,进一步参与到大湾区经济、产业大格局中。

(二)“十四五”面临的挑战

1.国际经济形势严峻

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发展以及其对全球经济持续影响的不确定性将进一步加深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金融市场以及数字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国际力量对比发生深刻变化,世界经济格局面临重构,科技进步影响深远并伴随众多不确定性,全球治理体系和治理规则加快变革,外部形势更趋复杂严峻,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难度加大。

全球经济和贸易增长疲软态势仍然存在,国际上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加剧,中美贸易摩擦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在外贸进出口、利用外资等方面对外向型经济不可避免地带来影响。主要发达国家对华核心技术封锁将常态化乃至持续加码,关键技术、“卡脖子”技术突破难度显著增加,开放创新的实现路径日趋复杂化,经开区管委会引进优质外资、先进技术、高端人才,以及对外贸易、工业生产等面临新的压力。

2.国内经济发展放缓

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显现,消费恢复仍然滞后,居民收入增长放缓,消费倾向明显下降,制造业投资低迷。同时,我国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相互交织,“三期叠加”影响持续深化,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

3.区域竞争突围困难

随着自治区五城三小时经济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大香格里拉经济圈的逐步形成,我国西南区域开放合作进入新阶段,围绕中高端产业、资金、人才等高端要素的竞争愈演愈烈。经开区发展中缺乏产业、资本、科技等基础性要素,核心竞争力不足,且参与较晚,在大区域竞合格局中面临被边缘化的风险。

4.高质量发展任重道远

经开区成立时间较短,正处于基础亟需完善的发展初期,自身造血功能不强,在经济发展的基础累积上存在着无法忽视的劣势。创新要素集聚不足与创新成果转化不足并存,高质量发展不充分不完全。

5.资金缺口亟需补足

经开区处于前期建设阶段,建设资金需求量大,建设和资金回收周期长。当前建设资金来源相对单一,对援藏资源的依存度较高,吸纳社会民间资本投入和争取金融部门贷款的资金较少。园区建设与管理仍在摸索中,投资环境欠佳,对企业及投资活动的吸引力低,招商引资工作面临一定阻碍。

6.人才短缺问题突出

一方面,经开区管委会当前培养人才的能力较弱,医疗、能源等领域专业技术人才缺乏,文旅、教育、农牧等高技能劳动力不足。另一方面,由于经开区经济基础薄弱,对高层次人才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致使人才引进困难。人才严重短缺,成为制约经开区产业和经济发展的一大瓶颈。

7.开发保护矛盾凸显

经开区位于尼洋河下游右岸,受流域内降水影响,存在洪涝风险。范围内还有永清河、杰麦河、银久弄巴河等水环境重点保护对象,生态保护任务艰巨。另外,经开区地处高原河谷,临近活动断裂构造带,地质环境脆弱,对于产业布局、工程建设、国土空间开发等社会经济诸多方面具有很大的影响。


三、“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方针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及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深入贯彻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西藏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和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西藏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胸怀“两个大局”,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坚持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为根本目的,坚持系统观念,统筹发展和安全,把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作为着眼点和着力点,把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按照区党委“把林芝建成全区改革开放先行区”指示要求,抓好稳定发展生态强边“四件大事”,落实林芝市“11364”发展战略,以优化经开区产业布局、引导产业集聚发展为主线,切实建设成为特色突出、产业聚集、效益显著、绿色高质量发展、区域影响力强的自治区级经开区,为加快创建申报自治区级高新区、国家级经开区打下坚实基础,助力林芝打造成为高原经济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固边兴边富民行动示范区。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持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能力水平,团结带领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积极投身推进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奋力谱写新时代经开区工作新篇章。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共同富裕方向,按照“三个赋予、一个有利于”的要求,牢固树立困难麻烦由政府解决、方便实惠送给群众的理念,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把新发展理念贯穿高质量发展全过程各领域,聚焦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以正确处理好“十三对关系”为工作方法,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增强内生发展动力为重点,以优化发展格局为切入点,以要素和设施建设为支撑,以制度机制为保障,统筹发展与安全,切实转变发展方式,走出一条经济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发展道路,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越改越对群众有利的原则,承接落实好中央、自治区和市各项改革部署,稳字当头,因势而改、因事而改,大力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管理的体制机制障碍,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实施更加积极的开放政策,促进市场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形成有利于持续健康发展的制度体系,持续增强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坚持依法建设。坚定不移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坚决维护宪法法律权威,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增强法治观念。坚持依法治市、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经开区、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建立完善的经开区法规制度体系;深入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在法治轨道上推进经济社会发展。

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牢固树立大局意识,自觉把经开区发展放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来思考谋划,把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和经开区实际有机结合,统筹稳定、发展、生态、强边四件大事,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注重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

(三)发展战略

全面提升建设生产水平和政策环境,以“五个1为抓手打造1个示范性高原经开区;成功实现1个创建目标,即达到国家级经开区申报条件,申报建设中国(西藏自由贸易试验区林芝片区;建设1个高品质产业园,即实现粤林产业园、粤林高原生物科技产业园全面投产,积极谋划中药藏药产业园建设;培育1个支柱产业(高原生物产业);搭建1个平台,即林芝科技创新平台。

1.坚持协调发展,打造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坚定不移推动产业升级,以打造全区一流园区经济为目标,以发展作为经开区的首要任务,以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为主攻方向,提高高质量发展效益水平,实现主要经济指标快速扩张,做大经济总量,全面助力林芝市打造高质量发展先行区。贯彻自治区对七大产业的发展部署,推动二三产协调发展,紧抓国家政策和国家项目的战略机遇,一手抓高原生物、医药康养、旅游文化等特色产业转型升级,一手抓清洁能源、信息技术、现代物流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推动绿色工业、现代服务、边贸物流企业入驻产业园区,形成闭环产业链布局和特色产业集群。大力开展经开区规上企业培育行动,进一步制定以奖代补、金融扶持、土地供应等特殊优惠政策,推动企业提高有效投资、尽快形成产值。坚定不移统筹城乡发展,完善高质量发展区域格局,充分发挥规划引领作用,落实总体发展规划的空间布局,综合考虑建设时序衔接,以基础设施建设增动力,补齐高质量发展短板弱项。大力优化营商环境,提升投资建设便利度和服务业水平,强化招商引资的外力拉动作用。保证开发区高起点、科学、有序、规范建设,实现全域布局协调、功能协调。

2.坚持创新发展,打造西藏创新示范区

紧抓数字经济发展和新基建投资机遇,夯实高新数字基础设施建设,高起点建设智慧园区,积极配合推进“数字林芝”建设,健全产业链支撑体系。推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重点领域信息化发展应用,加速经开区产业提质升级。统筹火车站和空港物流区,以数据为媒介打破地域限制,促进经开区与周边区域乃至全国、国际实现数据互通、资源共享、价值同构,构建跨地域的市场和产业联动网络,推动经济跨越式发展。加快经开区创新平台和创新环境的打造,推广先进适用绿色工艺技术,加快生产线改造,补齐关键技术短板。完善科研创新激励政策及措施,完善人才引进和保障制度,提高创新服务水平。吸引集聚各类创新资源,加快自身创新能力的提升,推动经济发展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

3.坚持绿色发展,打造绿色发展示范区

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做到“三个突出”,坚定不移推进生态建设,筑牢高质量发展绿色屏障。着力突出生态文明引领,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突出生态环境保护,严守生态功能保障基线、环境质量安全底线、自然资源利用上限,实现开发建设与生态保护相协调,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严控产业项目环境准入标准,实行最严格的排放制度,重点扶持和推进循环经济发展、节能降耗减排、供给质量提高、绿色工厂建设等,建立健全绿色发展的保障机制和政策措施。突出生态文明建设,改造提升经开区风貌,推动经开区功能、形象、品位全面升级。加快推动生活方式绿色化,积极推行绿色低碳、循环节约的理念,不断增强公众践行绿色生活的内在动力。

4.坚持开放发展,打造区域合作示范区

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激发高质量发展动力活力。依托林芝区位优势和总体发展格局,突出经开区特色资源和产业优势,放眼国内国际双循环,探索产业链招商、金融招商等模式,吸引更多区外投资落地林芝,争取央企和大中型企业落户经开区,着力培育差异化核心竞争优势,不断增强抵御区域经济边缘化的能力。发挥园区载体功能,深化对口受援工作,在产业转移、招商引资、经营管理、人才交流等方面建立合作机制,进一步密切同广东省、内地企业省市和中央企业的衔接沟通和经济合作,持续巩固对口支援关系,创新援藏形式、拓宽援藏领域、丰富援藏内涵,形成精准对接、互惠合作关系。同时依托粤港澳大湾区的消费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增强产品输出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提高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驱动作用,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粤林合作格局。

5.坚持共享发展,打造产城融合示范区

坚定不移增进民生福祉,推进高质量发展成果共享,实现城乡发展提档升级。按照“园区共建、资源共用、产业共育、服务共享”的要求,围绕经开区实现产业集聚、城市功能和人力资源的有机互动,以产业发展带动城市发展,以城市建设改善产业环境,共享优质营商环境,共创优势产业生态,增强人口、产业吸纳和承载能力。健全园区管理体制机制,做大做强经开区规模质量。在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同时,逐步提升经开区生产和生活服务能级,优化和改善招商环境、人居环境、旅游环境,将经开区打造成为宜业宜游宜居的复合城市功能区。

6.坚持共同发展,打造民族团结示范区

把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作为经开区管委会重点工作,常态化开展党的民族理论政策、民族工作法律法规、民族团结工作宣讲学习活动。引进各民族文化企业进驻经开区,积极支持民族文学、音乐、舞蹈、戏剧、影视、服饰和手工艺品等创作展示,并协调农牧学院、市人社局,常态化召开“经开区专场招聘会”。结合园区实际,定期组织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园区创建交流活动,从产业合作、人员培训、业务交流等方面加强民族团结合作,实现共同发展。力争2023年成功创建林芝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2025年成功创建自治区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

(四)主要目标

通过优越的区位条件、相对完善的配套服务设施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吸引产业人员入驻经开区,通过产业人口和带眷人口在林芝的聚集,推动规模化投产、招商引资、拓展区建设、服务能级提升取得决定性重大成就,全力打造高标准、创新型、法治化营商环境。园区建设上新水平,藏东南门户、综合交通节点、重要经济节点功能大幅增强,产业发展、科技创新和宜居宜业环境功能全面强化,发展能级和核心竞争力显著提升,林芝市经济发展新引擎作用充分彰显。“产城人”融合进入新阶段,实现产业、人才、资金产业的集聚发展,将经开区打造成为西藏总部服务和生态旅游发展的排头兵。到“十四五”末,达到国家级经开区申报条件,申报建设中国(西藏自由贸易试验区林芝片区。

1.经济建设实现决定性突破

围绕国家重大项目建设,加快转变产业发展方式,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实现全面突破,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强度。着力培育打造规上企业和龙头企业,提高经开区工业增加值在全市GDP所占比重。积极发展旅游与文化产业,提高游客接待能力,带动餐饮、住宿、零售业销售额提升。加强用地保障,进一步提高土地投资强度,降低万元增加值能耗和水耗。加快园区特别是标准厂房建设,加快基础设施提质增效,实现与公路、铁路、航空构成的综合立体网络的高效、便捷连通。

2.创新发展初见成效

着重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提高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比,科技对经济发展贡献率得到有效提升。积极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创建市级以上创新平台。争创西藏人才高地,建设高原产业研究智库。强化与广东的人才交流,加大人才引进力度与赴粤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加强与内地科研院校、企业的科技合作。

3.生态文明建设稳中求进

深化污染防治攻坚战,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加快形成。空气质量、工业废气排放全面达标;排水实现雨污分流,生活污水、生产废水分别处理;加强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处置,制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方案,鼓励垃圾资源化、无害化处理逐年提高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处置率。加快建设园区循环改造,开展重点区域国土绿化行动,构建绿色生态屏障。

4.区域合作发展打开新局面

进一步巩固和加强招商引资工作,争取更多企业落地经开区。探索飞地经济实施制度和保障政策,推进飞地企业设立。积极与内地成熟园区交流合作、结对发展,拓展战略合作格局。主动对接“一带一路”倡议,有效参与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积极融入自治区五城三小时经济圈、成渝双城经济圈、大香格里拉经济圈、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圈,交通节点、经济节点地位凸显,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

5.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借助园区建设和产业发展,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加快培育现代产业劳动力队伍,促进人民群众收入水平提高。进一步改善人居环境,加大住房保障力度,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严格落实义务教育、医疗保险等社会福利制度,加快公园、公共体育场所、文化设施等公益设施建设。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

6.铸牢民族团结之魂

全面提升干部职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和处理涉及民族因素问题的能力和水平,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纳入经开区企业发展全过程。实现各族群众民生福祉大幅提升,边疆民族地区治理能力显著提升,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相知相亲相惜,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增强。


经开区“十四五”时期发展指标

类别

序号

指标

单位

2025

类型

经济建设指标

1

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速

%

15

预期性

2

工业增加值占全市比重

%

≥50

预期性

3

税收收入占全市比重

%

≥60

预期性

4

规模以上企业数量

12

预期性

5

旅游与文化产业产值

亿元

8

预期性

6

全年接待游客数量

万人次

100

预期性

创新发展指标

7

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

%

≥20

预期性

8

科技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

%

2

预期性

9

市级以上研发平台

4

预期性

10

专门技能人才培养

200

预期性

11

干部人才引进

≥10

预期性

12

大专以上学历就业人口占就业总人口比重

%

20

预期性

生态环保指标

13

空气质量达标率(GB3095-2012)

%

100

约束性

14

工业废气达标排放率

%

90

约束性

15

生活污水、生产废水处理率

%

85

预期性

16

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处置率

%

90

约束性

17

生活垃圾分类资源化、无害化处理率

%

98

约束性

18

再生水(中水)回用率

%

10

预期性

19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

%

13.5

预期性

20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

18

预期性

区域合作指标

21

与其他地区合作共建的园区个数

3

预期性

22

飞地企业个数

2

预期性

23

飞地企业产值

亿元

0.5

预期性

展望二三五年,经开区经济实力、综合实力将大幅跃升,特色优势产业竞争力明显增强,结构合理、支撑有力、特色鲜明的高原现代经济体系基本建立。集约高效、智能绿色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初步建成,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基本实现,人才净流入率、R&D经费投入强度迈入新台阶,建设成为自治区创新高地和人才高地。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实现协调发展,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魅力经开区全面建成,率先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各族群众生活更加美好,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


四、发展任务

(一)构建高原特色产业体系

依托林芝自然环境资源和产业发展基础,落实林芝市对经开区提出的“圆梦西藏芝首选、醉美林芝最惠园”建设目标,以调整结构、优化布局、转变方式、提质扩量、协调发展为主攻方向,实施“优势产业提质增效”行动,做大做强高原生物、医药康养、旅游文化等主导产业,同时推动清洁能源、5G信息应用、商贸物流等产业配合发展。通过设施升级、布局优化以及招商引资,形成适应人口和产业聚集需求、完备高效的设施体系和区域比较竞争优势,发挥其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引领作用。

1.着力提升高原生物产业

打造高原生物科技产业集聚区,系统化推进全产业链发展。生产环节配合“一带四基地”“一区六园六基地”建设,重点建设林芝高原特色农畜产品生产与加工集聚中心,培育大型农牧加工市场,培育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的产业集群,大力推行“企业+合作组织+农户”“企业+基地+农户”等经营形式,构建起“龙头企业带动、合作组织跟进、广大农户参与”的抱团发展模式,发展农畜产品精深加工、林果及林下产品加工,打造生产、加工和销售为一体的全产业链条模式,创新农畜产品加工业合作模式。

研发环节支持生物科技实验室建设,以提升农牧特色产业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为途径,加大科技创新力度,运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改造传统农牧加工企业,推进高原生物产业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推动现代生产要素向高原生物产业聚集,延长产业链、效益链和就业链。推动经开区与林芝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深度合作,探索中药藏药种植、高原养殖的新型种养模式并形成技术输出,大力发展现代化设施农业,加大政策支持,吸引1-2国内外设施农业方面知名企业和科研机构入驻。

流通环节加快冷链物流建设,销售环节鼓励多渠道销售林芝助农产品,品牌环节积极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形成品牌化+标准化产业链闭环。通过发展农业会展、农业观光旅游、商贸经营和信息服务等配套产业,依托7+2直销门店和线上平台,促进农业增效,带动农牧民增收致富。依托林芝源公共品牌,精心打造林芝茶叶”“林芝藏香猪”“林芝苹果品牌,对经开区农畜产品进行品牌培育。加快培育2-3个企业品牌,加大绿色食品、有机产品和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证力度,让经开区品牌享誉区内外。

2.全力打造医药康养产业

以中药藏药的研发、生产和加工为重点,依托优质高原药材,积极引入现代化的科研技术和推广销售方式,提升医药产品质量,提高经济效益。积极引入知名药企,吸引投资并扶持培育新兴企业,推动产学研一体化的产业集群建设模式,配套发展商贸物流、检测评定、展示展销等产业服务体系,营造协同产业生态,搭建“研发创新——培育孵化——中试基地——产业园区”的完整产业培育体系。

推进康养产业发展,重点打造健康医药产业基地,突出传统医学特色,推动健康养生产业市场化、融合化发展。依托林芝优良自然条件,配合康复医院、疗养基地等公共医疗和康养设施建设,做精健康医疗产业,积极发展特色医疗,推进医养结合,打造自治区的高原康养基地。实施智慧医疗,推进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健康管理服务融合发展。

做优健康养老产业,培育发展养老、休闲、康复一体化的特色产品。加快发展健康运动产业,大力发展山地户外和水上运动康体养生产品,创建一批有影响力的体育赛事品牌。

3.大力培育旅游与文化产业

配合全市全域旅游发展,以及国际生态旅游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国道219旅游大通道的建设着力整合交通、餐饮、住宿、零售、咨询等旅游服务资源,促进旅游集散地的形成,构建完备的“吃、住、行、厕、游、购、娱”要素体系,为游客提供一站式旅游解决方案。加大宣传力度,依托“醉美林芝”品牌流量,鼓励园区企业积极参与,重点提升园区产品展示展销水平,加强互动性与体验性。突出高原产业特色,打造农牧产品生产、中药藏药加工、中医藏医坐诊、智慧生产生活等多种体验区,推动产业游、健康游、智慧游的形成,打造经开区特色旅游IP,丰富林芝旅游产品,带动园区产品推广和销售。

集中挖掘具有林芝特色的特色文化资源,推动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设计、销售,全力支持创建“林芝文化品牌”,满足游客多样化购物需求,提高旅游消费水平和综合效益。积极承办大型节会活动和群众性文化活动,提升经开区知名度和吸引力,带动消费增长,促进本地广告类、文化传播类企业的培养,提高文化输出能级,强化品牌效应。

积极配合林芝市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设,推进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网络建设,引导公共文化资源深入企业和基层,不断丰富园区职工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4.积极拓展清洁能源上下游产业

结合国家清洁能源基地、国家清洁可再生能源利用示范区和自治区藏东清洁能源开发区建设重大部署,构建水电为主、多能并举、互联互通的稳定、清洁、经济、可持续发展国家清洁可再生能源示范区。引导清洁能源产业链企业进驻经开区,重点发展电站管理运行、设备维护、电力销售、技术研发等领域,配合清洁能源设备制造、高压超高压输电设备制造等先进制造业发展,带动设备制造、科技研发、技术服务等相关配套产业发展,探索水电+旅游、水电+绿色工业、水电+农牧业、水电+康养、水电+现代服务业等产业体系,强化水电开发对区域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的带动作用,将经开区打造为西藏能源装备服务中心、清洁能源总部中心、清洁能源信息服务平台。论证能源密集型零污染产业发展前景,依托优质能源供应拓展绿色工业发展路径。配合建设清洁能源技术创新中心,着力打造国家清洁可再生能源示范区。

5.提前布局信息技术应用产业

充分利用林芝的自然气候条件和清洁能源建设,争取直供电价政策,着力发展数据存储服务、数据挖掘等技术业务,带动信息技术设备制造产业发展,积极融入国家东数西算、东数西储大数据产业格局,争取大数据中心落户经开区,推进林芝高原数字产业园建设,为林芝建设成为数字化发展示范市提供基础。积极争取全区大数据备份中心落地经开区。布局5G通信信息技术应用开发产业,通过信息技术应用提升产业服务能级,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发展,创建经开区智慧园区、林芝市智慧城市数据与应用综合中心,推动“互联网+政务服务、智慧旅游、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智慧城市、智慧健康、应急救援、安全维稳、城市管理等领域重点信息化应用发展,切实提升信息化水平

6.配套发展商贸物流产业

重点依托火车站片区,联动空港物流区,发展供应链物流、电商物流、城市配送、农特产品冷链物流、应急物流等综合性和专业化物流,建立以农产品为主的电子商务营销服务体系,推动商贸物流体系向偏远乡村延伸,依托产业大数据、智慧乡村运营体系,创新农牧区特色产业融合发展模式。依托产业基础、交通和区位优势,构建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加强多式联运,着力降低物流成本,助力林芝建设成为西藏重要的物流枢纽。适时推动客运行业和餐饮住宿业、零售业发展。不断提高物流设施现代化水平,积极推广自动化和信息网络技术应用,降低物流成本,提高流通效率。努力构建社会化、专业化、信息化、规模化、标准化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

专栏 1 加快特色产业发展

01 高原生物产业

推动粤林高原生物科技产业园建设。成立林芝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研发中心,与林芝国家农业科技园开展合作。

02 医药康养产业

推动中药藏药产业园、中药藏药研发中心建设。加快康复医院、综合医院以及疗养基地等公共医疗和康养设施落地。

03 旅游与文化产业

完善市图书馆、博物馆、群众艺术馆内部功能完善项目。在各产业园中打造农牧产品生产、中药藏药加工、中医藏医坐诊、智慧生产生活等体验区。

04 清洁能源上下游产业

成立清洁能源技术创新中心,探索并推广“生物质+太阳能”新型立体清洁能源利用模式垃圾生物质发电项目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

05 信息技术应用产业

成立林芝市智慧城市数据与应用综合中心,论证并建设5G应用场景、全区大数据备份中心等资源共享平台。加快争取自治区大数据中心落地。

06 商贸物流产业

加快争取林芝经开区物流仓储建设项目、林芝市现代物流园区建设项目落地。

7.以布局优化统筹产业集群

全面融入林芝“一核三带六组团”新发展格局,贯彻“跨河发展、两翼齐飞”发展战略,全面融入“一城三区”中心城区发展格局,加快永久、杰麦、火车站(仲果)片区建设步伐,充分发挥经开区衔接巴宜、米林的区位优势和空间价值,助力藏中南重点开发区东部中心建设。统筹产业功能及配套服务板块,合理分布产业和生活片区,实现特色发展和功能耦合,构建“一轴双核四组团”的空间结构,以林拉高等级公路、尼洋大道和505省道为发展轴,串联能源康养旅游服务组团、高原生物医药产业组团、信息技术产业组团和火车站商贸物流组团,打造综合服务核心和商贸物流核心,丰富园区功能体验,加快特色优势产业提质增效,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同时以产业基础为导向,基于生态、交通、区位、现状建设等多方面的综合分析,经开区整体形成四大产业集聚区。

——清洁能源与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区。功能定位:以水电能源为主的清洁能源重点企业集聚形成的总部中心为核心,配套发展生活性服务设施;并依托尼洋河良好的滨河景观和医疗服务设施形成的集旅游休闲、康养度假、文化体验等功能于一体的城市重点片区;主导功能:总部办公、商业商务、文化休闲、康养度假、居住服务。

——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区。功能定位:以医药健康生产研发和农畜产品生物加工为主的产业集聚区;主导功能:生物医药、商贸物流、产业服务。

——信息科技产业集聚区。功能定位:以健康大数据中心和清洁能源数据中心为核心,提供信息应用服务和数据服务,搭建大数据科创孵化平台;主导功能:科技产业、信息产业、产业服务。

——现代商贸物流集聚区。功能定位:依托火车站发展现代商贸物流业、并配套科研办公、商业、居住等功能;主导功能:商贸物流、商业金融、产业服务。

8.以设施升级夯实产业基础

坚持统一规划、科学布局、合理统筹,实施“发展动能提级扩能”行动,进一步完善专业市场体系建设和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优先推进经开区核心区(7.11平方公里)改造提升工程,统筹规划拓展区基础设施建设,助力产业与改善民生并重,切实打造交通顺畅、能源充足、信息通达、配套齐全、环境优美的经开区。

健全物流基础设施体系,加快交通与产业融合发展。助力以铁路、高等级公路和运输机场为骨干,普通国省道为主体的区际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强化与区域重大交通设施的联系,形成对外交通快速通道;进一步打造布局合理、内外畅通、功能完善的火车站片区,以经开区为中心,与公路、铁路、航空交通枢纽衔接,推进客运零距离换乘、货物无缝化对接,统筹铁路和空港物流区,扩大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提高经开区要素聚集能力和产业集聚水平;加快推进路网建设,完善园区路网体系,优化运输组织,创新服务方式,加强安全管理,保障运输安全,通过完善综合交通网,将枢纽优势转化为枢纽经济,带动铁路公路沿线城镇化水平的稳步提高;建设车站、停车场以及公交智能系统等,推进公共交通发展,完善城市交通设施,满足市民多方出行要求。

提升综合能源供应保障能力,加快清洁能源规模化开发。推进太阳能多元化应用,推广“生物质+太阳能新型立体清洁能源利用模式,配合推广垃圾生物质发电项目,推广大型公共建筑及公用设施等建设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进一步提高太阳能热利用普及率;配合加油加气站和停车场建设新能源汽车充电桩,提升新能源汽车可及度;加快园区清洁能源规模化应用,促进区域形成以清洁能源为主、油气和其他新能源互补的综合能源体系,推动清洁能源开发利用和电气化走在全国前列。

推广实施新型基建,健全信息网络。深入推进5G网络建设,加快5G基站建设,加大塔杆资源、公共设施及附属资源向5G基站及通信网配套设施建设力度;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建设新基建项目,提升骨干传输网络容量,深入推进千兆光纤宽带的建设及IPv6规模应用,尽快实现高速光纤宽带网络全覆盖,为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和新业态的形成、使用、推广提供必要支撑,在安全维稳、园区管理、民生保障、应急指挥救援灾害预警预测等领域提供新基建的解决办法

完善市政设施体系,夯实园区发展基础。坚持将经济社会发展管理需求与市政工程建设紧密结合,提升基础设施的系统化、协同化、智能化、绿色化水平。加快推进供水管网改造及水厂改扩建,提高经开区供水保障能力;加大天然饮用水企业培育力度加强与农夫山泉等矿泉水龙头企业合作,争取运营公司落户经开区优化林芝市河西新区污水处理厂收集系统,解决现有污水管网存在坍塌、堵塞、渗涌、脱节等问题加快林芝市河西新区污水处理厂收集系统优化,解决管网坍塌、堵塞、渗涌、脱节等问题,补齐污水收集短板,尽快实现污水管网全覆盖、全收集、全处理;确保电网建设和工业园区建设同步进行,提高电网供电能力和供电质量,保障生产、生活的可靠供电;完善环卫设施,建立工业固废和垃圾分类收集收运体系,逐步提高工业固废和生活垃圾的无害化、资源化和减量化处理水平与能力;推进邮政支局、综合通信支局建设,完善通信管道,提升信息基础设施能力,拓展信息化应用,满足发展对信息化的需求;加快推进慢行系统、海绵城市和地下综合管廊建设。

建设智慧城市。建立和完善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健全动态监测、及时发现、快速处置机制,提高城市信息化、精细化、长效化管理水平。以“跨界整合、平台建设”为方向,运用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构建与智慧城市相配套的泛在网络基础设施、应用支撑和智能服务体系,大力推广智慧化管理、智慧化服务和智慧化生活。

专栏 2 夯实基础设施建设

01 交通基础设施

完善尼洋大道北段、经四街、康庄路、尼洋大道北延段、纬一路、纬二路、纬三路、纬四路、纬十路、经一街、经二街、经三街、经五街、经六街、经十九街道路建设。在杰麦路与通热路之间规划新建道路。新建公交首末站2处,公共停车场3处。

02市政基础设施

加快推进污水处理扩容工程和高压线入地工程。新建消防站1处,110千伏变电站1处,垃圾转运站2处。

9.以招商引资促进产业发展

用足用活用好国家赋予西藏的特殊优惠政策,落实好《林芝市加强招商引资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办法(试行)》,执行好阶段性减税降费政策、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工作任务,加快制定经开区招商引资优惠政策,深入推进经开区成长工程,围绕高原生物产业、特色文化旅游业、清洁能源产业等重点产业,开展产业链招商、园区招商、对口支援招商,引进更多优质企业进驻经开区。

深化“放管服”改革,精简许可事项,简化企业生产经营审批条件,提升投资建设便利度。升级政务服务,配合各级行政便民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高效、统一、规范的“互联网+政务服务现代政府服务模式,持续推进政务服务数据共享应用,推动园区企业一网通办”“一件事一次办、一业一证、跨省通办落地见效。加快完善公共资源交易管理体制,创新交易监管方式,确保公共资源交易公开透明。

完善招商引资项目库,精细化包装招商引资项目,全面提高项目落地率,促进招商引资落地资金稳步增长。丰富招商手段与形式,科学研判招商引资需求和重点,采用更精准的招商方向、招商机制、招商举措和招商队伍,提高招商项目落地比例。严格兑现招商引资奖惩或合同约定,激发企业活力。

充分借助对口援藏优势,利用“广交会”、“藏博会”、“两节加一季”等平台,紧盯有意愿、有实力的企业,多渠道挖掘行业龙头企业,积极引进符合环境准入标准的产业项目。着力在招引行业龙头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外资外贸企业上取得大的突破,着力强化园区招商、集群引进,促进产业高起点、规模化发展。积极培育、引进、打造规上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外资企业绿色工厂

(二)深入实施创新驱动

落实国家、自治区、林芝市各项财政、税收、金融优惠政策,完善特色产业综合扶持政策,加大对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及应用技术研究的投入力度,不断提升产业科技创新策源能力。

1.积极创建科技研发密集区

打造重点项目创新平台。依托国家重大工程和地方特色资源优势,抓紧布局建设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研机构和重大创新平台,打造“硬科技”集聚地,积极参与推进林芝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推进高原生物技术研发中心建设,配合打造林芝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林芝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研发中心。重点推进藏医药、深度疗养、高原种植、高原养殖等方面技术的研究,形成特色研发集群;推进清洁能源技术创新中心建设,重点推进水力发电、超高压输电、零污染消纳富余电能等技术的应用与更新,提高能源就地调节和外送能力;推进林芝市智慧城市数据与应用综合中心,重点推进智慧市政、智慧园区、智慧城市、智慧物流等方面技术的研究,争取建设自治区大数据中心。

组织推进产学研联合攻关。引导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合作在经开区设立技术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平台,鼓励企业加大创新实验平台建设力度,提升经开区产业平台优势,加强藏医药业、高原特色农牧业、生态旅游业等特色优势领域创新平台建设,推动科技创新人才向经开区流动、创新成果向经开区集聚。积极申报科技专项计划项目,加强科技成果示范推广,引进或研发一批新技术、新品种、新产品,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率。鼓励当地企业独立或与有关方面科研院所联合承担科技计划项目,通过享受投融资政策,参与重点科学技术项目攻关,实施技术改造转化创新成果,完成申报获批各领域专利30-40件,激发入园企业积极性,鼓励社会资本积极参与,为入园企业营造良好的科研攻关、成果转化和人才培育环境,提升入园企业整体自主创新能力。

积极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完成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5家、自治区级科技型中小企业15-20家,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承担国家、自治区重大科技项目。鼓励企业加大科研力度,引导扶持企业增加科技研发经费的投入,开展技术开发,通过掌握核心技术提升市场竞争力。发挥企业家在技术创新中的重要作用,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承担国家、自治区重大科技项目。

推进双创基地建设。大力发展众创空间、科技孵化器,集聚各类创新资源,吸引更多劳动力参与创新创造,拓展就业新空间。坚持把创业孵化基地建设作为推动创业创新的重要手段,构建低成本、便利化、开放式的创业创新服务平台。完善创业培育服务,打造创业服务与创业投资结合、线上与线下结合的开放式服务载体

2.着力打造西藏人才高地

加快高端人才引进。积极争取通过调入、创新创业或柔性等灵活多样的方式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按照《西藏自治区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引进办法》《中共林芝市委关于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加快抢占人才高地的意见》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提供科研补助、个人补助、薪酬待遇、职务待遇、家属安置、职称评聘等方面的优惠待遇;通过“人才援藏”“博士团”等渠道,以激励政策和人才环境优化为切入点,将自然优势转化为独特吸引力,积极争取相关专业人才进驻,结合本土人才培养,不断提升本地干部人才思想观念和能力素质,打造与产业发展、规划建设等相匹配的人才链、干部链、创新链。

创新人才集聚模式。采取“项目+人才”模式集聚高层次人才,充分发挥清洁能源技术创新中心、林芝市智慧城市数据与应用综合中心等重点工程平台作用,促进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有机结合,大力引进顶尖人才团队项目;大力支持国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院士工作站等研发平台建设,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共建新型研发机构,积极搭建各类公共服务平台,努力以一流平台集聚一流人才,围绕“人才链”构建“服务链”,确保人才引得来、留得住、用得好。

优化人才创新创业环境。健全以创新创业实效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推进人才服务“一窗”办理,优化人才“一网通办”事项,打造人才、企业统一诉求服务平台,建立广覆盖、多层次、开放式的人才服务体系;优化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强化经开区要素配套,完善优质生活服务设施布局,打造高品质教育,提供优质医疗服务,满足人才医疗健康和子女教育需求,打造一批集创新创业功能与居住、商务、休闲娱乐功能为一体的高端街区。

3.全面营造良好创新环境

健全经开区管理体制和工作协调机制,优化园区创新创业环境,吸引广大创新企业和创业者向各园区集聚,力争到2025年成功申报为自治区级高新区,达到国家级经开区申报条件。

推进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建设。衔接好科技财税政策、科技金融政策、科技人才政策以及科技服务,充分发挥科技创新政策多方面的功能;搭建科技成果技术交易中心市场,提升技术交易的成交额,激励入园科研人员从事技术研发的积极性;健全科技创新各项税收优惠政策,简化科技创新税收优惠流程,针对不同发展阶段的科技型企业予以不同程度的税收优惠;畅通科技人才流动渠道,提高科技创新人才激励强度和优化科技创新评价机制,构建科研人员诚信体系以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为构建激励长效机制提供有力保障。

健全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积极引入咨询、中试、监测、设计等创新型服务行业,强化生产服务能级,加强科技成果的示范推广,引进或研发一批新技术、新品种、新产品,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率;加强引导基金、风险投资、科技贷款、科技保险、融资租赁及政策性风险补偿资金池等多平台联动协作。引导银行和专营机构加大科技金融产品创新,支持保险资金参与创新创业。

加强科技信息化建设。加强科技服务平台建设,提高科技服务覆盖率,及时解决产业生产中的技术问题。加大科技投入,健全社会多渠道投入机制,加大对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及应用技术研究的投入力度,形成一批具有技术优势的产品,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

专栏 3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

01 创新平台建设

推进林芝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研发中心、清洁能源技术创新中心、林芝市智慧城市数据与应用综合中心建设。争取自治区大数据中心落地。

02 双创基地建设

园区内配套建设众创空间、创业孵化基地,提供便利化、开放式的创业创新服务平台。

(三)全力打造绿色生态的“魅力经开区”

1.构建绿色生态空间

打造尼洋河沿河生态景观带主动营造蓝绿交织的和谐气氛,形成山林、水系多层次生态交融的特色地域类型。利用尼洋河流域内自然林地、水系、交通廊道和生态隔离,打造尼洋河沿河生态景观带,引导经开区加强生态保护和城市景观、人文活动的融合,铺陈出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空间。以丰富生态环境为主,重点打造贯通的健身绿道,增加健身休闲场地,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加快水岸共治,科学规划,“还河于民”“还绿于民”,积极对接国内外体育赛事,激发城市活力。

扩大生态产品供给。围绕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目标,贯彻落实自治区生态文明高地建设规划,加快构建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和护岸林等为主的绿色屏障。落实尼洋河流域造林绿化、防沙治沙等重点工程。大力推进重要公路沿线、城镇造林植树,见缝插绿、立体增绿,构建绿色生态屏障。开展区域森林景观、公共绿地、交通沿线绿化带、水系防护绿地建设。深入落实自治区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实施意见,积极推进国家公园创建工作,改造提升和规划建设一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公园,构建大中小微公园相结合的公园体系。

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探索建立水生态补偿机制和水能资源开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建立健全能够体现碳汇价值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认真落实国家生态综合补偿机制和《西藏自治区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实施方案》,按照国有公益林、草原生态补偿标准,严格实施水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贯彻落实尼洋河流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做好跨区域流域上下游生态补偿工作。积极推进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和评估,调动企业及社会各界对环境保护和治理的积极性,引入社会力量投入环境污染治理,形成政府、市场、公众共治的环境治理体系。

2.加强生态防治力度

深入推进污染防治。实行最严格生态保护政策,坚持“三高”企业和项目零审批、零引进。严格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配合林芝市生态环境综合执法体系构建配合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专项行动,严格执行扬尘污染防治机制,重点开展沙化土地、建筑工地、道路运输等扬尘防治;重点加强尼洋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严格执行覆盖所有固定污染源的企业排放许可制。坚持预防与治理相结合,加强对重要污染源的监控,严格落实污染物达标排放要求和排污许可制度;以固体废弃物“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为原则,防止“白色污染”、固体废物等污染环境,加快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运输设施建设,推进可再生资源、废旧物资循环利用,实现园区内危险废物处置率100%

严控生态环境保护标准。积极推行低碳化、循环化、集约化发展。建立健全绿色发展的保障机制和政策措施,积极探索建立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废物交换系统(WES)以及生态信息公告制度。按照使用资源付费、污染环境付费和破坏生态付费原则,明确补偿责任主体,严格控制能源资源消耗度和温室气体排放。推进循环经济园区建设,提升项目准入环境标准,重点扶持企业循环经济发展项目、节能降耗活动、减量减排技术创新、绿色工厂建设等,创新推进经开区绿色高质量发展。

推动资源集约利用。节约用水、集约用地,大幅度降低资源消耗强度。加强用水需求管理,以水定需、量水而行,在产业发展中坚持“节水优先”方针,推进生产节水改造,加强生活节水;按照“产业集中、人口集聚、土地集约”的原则,着力解决土地对发展的制约问题,严格执行上位国土空间规划确定的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加强建设项目选址引导,强化土地利用监管,实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建设用地使用面积下降率不低于4.5%;推动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搭建资源共享、废物处理、服务高效的公共平台,创建“源头减量、过程控制、末端再生”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循环经济园区,促进废物交换利用、能量梯级利用,投入水的分类利用和循环使用等节水设施。

3.提高绿色发展水平

推动低碳循环发展。牢固树立低碳发展理念,严格执行绿色清洁生产,坚持“三高”企业和项目零审批、零引进,提升绿色发展质量,做好新动能加法和淘汰落后产能减法,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不低于18%。推广科技含量较高的生态产业项目和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的适用技术,积极开发利用新能源,提高水能、光伏、生物质能等在能源消费中的比例。鼓励引进和发展资源综合利用企业,推动企业之间、区域之内形成共生互动的循环型产业。加强资源循环利用,以环境友好的方式利用自然资源,实现资源开发利用的生态化。加强技术创新,提高资源利用水平和效率,确保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不低于90%,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不低于13.5%。

培养绿色生活方式。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广泛开展生态文明园区、生态文明社区、生态文明机关、生态文明企业、生态文明学校等绿色生活行动,全面推进“禁白”“限塑”。积极推行耗能低、排碳少的出行方式,倡导绿色出行,增加新能源公共出行交通工具,加快加气站、汽车充电桩及充电停车场建设,实现全市绿色出行百分比不低于50%。推动居民在衣、食、住、行、游等方面加快向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式转变,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尚,把绿色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营造绿色消费的文化氛围,倡导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转变消费观念,崇尚自然、追求健康,鼓励消费环保绿色产品

4.强化生态文明建设

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改革。参照国家、自治区、林芝市考核方式,将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和奖惩机制。建立生态保护常态化、稳定的财政资金投入机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实施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加强环境监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确保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执行率达到100%,公众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满意度不低于80%。配合做好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生态保护红线评估调整工作,贯彻落实西藏自治区及林芝市区域空间生态环境评价三线一单工作,科学预留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廊道和国防建设空间。

推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落实自治区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规划生态文明高地建设规划,推动生态安全屏障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示范地、绿色发展试验地、生态富民先行地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推进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探索建立统一高效的自然保护地管理机制

推进保障和服务国家双碳战略。利用好碳汇经济相关政策,积极与国家相关部委对接,承接落实国家碳排放权交易制度,探索建立自治区碳排放权交易中心林芝分中心。结合区域内森林碳汇资源优势,开展碳中和状态本底评估与核算论证,开展森林、草原、湿地、湖泊、土壤等碳汇本底调查和碳储量评估,建立生态系统碳汇监测核算体系,制定林芝碳达峰行动方案。将丰富的清洁能源优势转化为碳汇经济发展动能,建设全国首批碳达峰、碳中和城市,将经开区打造成为绿色发展新高地。

专栏 4 打造绿色生态的“魅力经开区”

01 绿色生态空间构建

尼洋河景观带:建设尼洋河西侧沿线公园绿地,布置健身步道、健身设施等。

永清河两侧公园绿地:建设永清河两侧休闲绿地,提升景观绿化,布置健身步道、健身设施等。

城市公园体系:在完全中学、杰麦路、康庄路等区域建设街头绿地、口袋公园。

(四)加强区域开放合作

找准经开区在国内外双循环中的位置和优势,做强核心增长极,加快推进与周边市县及园区的联动发展,主动对接成渝双城经济圈、大香格里拉经济圈,积极融入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进一步密切同广东省和中央企业的衔接沟通和经济合作,依托援藏人才、资金等支持,完善组团式援藏模式,通过搭建物流、消费、就业、科研等援藏平台,加强与广深珠等大湾区重要城市进行互动,积极争取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转移,搭建优质承载平台。

1.加强区域互动协调联动发展

加快实现县(区)协同发展。做强经开区核心增长极,优化辐射带动周边县乡。充分利用经开区特殊优惠政策,借鉴先进地区技术和经验,按照“产城融合、一区多园、市县区联动”原则,积极争取并支持各县(区)已具备项目进入和产业发展条件的成熟项目落地经开区,落实“谁引入、谁受益”的产业受益共享机制,实现与县(区)共建共治共享,实现人口和要素的规模聚集,助力林芝确立西藏副中心城市的节点地位,发挥其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领作用。

深度融入自治区经济格局。积极融入五城三小时经济圈,深化与周边地市交流合作。承接好自治区推进藏中南重点开发区建设的重大部署,充分利用地域特色、资源优势和文化条件,加快重点园区、物流基地建设。承接好自治区推进藏东清洁能源开发区建设的发展部署,引导人口、要素、产业在尼洋河沿岸适度集聚,形成新的人口聚居带、要素汇聚带、产业发展带。

持续强化与川渝地区的经济流通。主动对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大香格里拉经济圈,积极与川渝地区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互学互鉴合作共建,用足用好西部国际陆海新通道的区域优势、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国家战略优势,在规划战略协作、产业联动发展、创新资源共享、营商环境共建等方面密切开展合作,加快区域间要素流动,共同打造优势互补的产业集群,发挥经开区在扩大西部开放和产业聚集中的引领作用。

有序扩大对外开放。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加强对缅甸等东南亚各国在医药康养、高原生物加工、文化旅游、能源电力等领域的合作。发挥南向大通道出口的优势,结合经开区能源资源开发,加快南向出口通道建设。主动参与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加快发展经开区商贸物流产业,大力推动跨境贸易合作平台落地运营,促进边贸经济发展。打造尼洋河沿河景观带,积极争取国际、全国和区内重大活动、体育赛事、发展论坛等在经开区举办,推动生态旅游与文体活动融合发展。

2.依托广东援藏深化粤林产业合作

吸引粤企赴林投资兴业。发挥广东市场化程度高、社会组织活跃的优势,撬动和引导更多社会资本参与林芝特色产业发展。鼓励支持央企“小组团”援藏,在林注册法人机构。支持“央企”“强企”、港澳台企业入驻林芝,实现企业获利、群众增收、财政收益。依托广交会、高交会、海博会等资源平台,紧紧围绕高原生物、医药康养、旅游文化、清洁能源、信息技术、商贸物流等产业开展精准招商,引进一批基础条件好、发展前景大、带动效应强的广东企业赴林投资兴业。

粤林合作共建产业园。深化经开区与佛山高新技术开发区、东莞松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珠海经济技术开发区结对共建,重点在生物科技、中药藏药、文化创意、工业设计、创业孵化等领域加强合作,并互派干部或企事业单位人员进行学习或挂职交流,建立长期、稳定、全面的合作共建关系;支持建设粤林高原生物科技产业园,建设标准化绿色厂房和研发中心,吸引生物科技、医药检测等方面的实验室,以及生物医药、特色农牧等生产企业进驻,以科研创新带动产业转型升级,助力经开区成为林芝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创新经开区粤林产业园管理运营模式,引入广东市场化经营理念,积极探索第三方托管、代管模式。制定本地人才赴对口支援省市跟岗培训计划,积极引进急需紧缺专业技术人才。

搭建粤林经贸合作交流平台。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依托粤港澳大湾区,搭建物流、消费、就业等援藏平台,丰富林芝产、广东销模式,深化消费援藏内涵。双方共同举办各类成果交易会、产品展示会、科技研讨会、经贸洽谈会等,促进两地企业、行业协会之间建立优势互补、产业对接、技术合作、信息互通机制,促进粤林企业合作共赢。支持经开区企业与央企及其他各级国有企业在藏合作,探索发展“飞地经济”,共同建设管理产业合作示范园区,成为助推经开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专栏 5 加强区域开放合作

01 自治区内

县(区)协同发展:加快已具备项目进入和产业发展条件的项目落地。

融入自治区经济格局:加快粤林产业园等重点园区建设。

02 与川渝地区的经济流通

与川渝地区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展互学互鉴合作共建活动。

03 深化粤林产业合作

深化经开区与佛山高新技术开发区、东莞松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珠海经济技术开发区结对共建。合作共建粤林高原生物科技产业园,定时举办成果交易会、产品展示会、科技研讨会、经贸洽谈会等。

04 对外开放

打造尼洋河沿河景观带,加快清洁能源技术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积极争取国际、全国和区内重大活动、体育赛事、发展论坛等在经开区举办。

(五)加快产城融合步伐

实施“城乡发展提档升级”行动,围绕提升综合承载能力要求,强化产城互动发展,加强产城融合规划,推进高质量发展成果共享。强化产业发展对城市的带动力,引进国内500强企业入驻经开区,打造支持发展楼宇经济、平台经济、园中园和各类“众创空间”,统筹生活区、商务区、办公区、公共服务平台等城市功能建设,打造宜业新高地;实施“民生事业提标扩面”行动,积极争取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重大公共服务项目落户经开区,完善商务、休闲、娱乐、居住、公共交通等城市配套功能,打造宜居新高地;依托尼洋河良好的滨河景观,拓展公共活动空间,提升城市风貌,配合林芝创建国家级园林城市,推动城市功能、形象、品位全面升级,形成集旅游休闲、康养度假、文化体验等功能于一体的城市重点片区,打造宜游新高地。

1.提高居民收入水平

持续稳定和扩大就业。围绕经开区重点项目工程和重点企业的用工需求,积极发挥劳务对接、供需见面、信息收集发布等平台职能作用,确保就业信息全面共享、就业渠道时刻畅通。健全公共就业服务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重点围绕重大项目建设及生态旅游、商贸物流、特色种养业等本地用工需求,通过以工代训、订单定向培训等培训方式,继续开展好技能培训,让农牧民就近就便实现稳定就业。落实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计划和基层成长计划,定期开展经开区长期失业的就业困难人员、已脱贫户和边缘户劳动力摸底调查,实行实名制动态管理,精准提供就业服务,确保“十四五”期间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0%以内

稳步提高居民收入。充分依托林芝优势,着力拓宽群众增收渠道,积极落实劳务输出精准对接机制和工作协调联系机制,加大居民转移就业和有组织劳务输出力度,引导居民参加各类工程项目,原则上将400万元以下政府投资项目交给有资质的农牧民施工企业(队)实施,推动劳动力转移就业增收。通过第三方客观开展薪酬调查、人工成本监测、最低工资评估,有序推动居民收入与经济同步增长。

2.提供高品质公共服务

优先发展教育。坚持教育优先,落实好15年免费教育,实现教育公平,实现教育质量稳步提升。深入对接“组团式”教育援藏,依托“广东名校+精准帮扶工程争取内地优质教育教学资源落地经开区。大力支持林芝市城乡学前教育资源布局一体化发展,按照高中150亩、初中65亩、小学60亩、幼儿园25亩预留教育发展用地,扩大学前和高中阶段教育资源,配合林芝市构建以公益性、普惠性为主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教学质量,促进义务教育学校在办学条件、办学经费、师资配备、管理水平、教育质量、办学水平等方面优质均衡,进一步补齐林芝市乃至周边地区优质基础教育资源短板。

推进健康工程。建设区域医疗卫生高地,加快藏中医康养中心、综合医院、专科医院的建设,补齐公共卫生体系短板。加强重点专科建设,形成优势突出的特色医疗技术,推动区域性卫生健康检验检测中心和康复医院建设,提供特色医疗卫生服务。完善藏医医疗服务资源配置,健全基层藏医医药服务体系,提升服务能力,加大藏医药普及率,推进“中医药进西藏、藏医院进特区”。深入对接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和三级医院对口帮扶工作,重点引进各类急需专业技术人员,全面提升医疗技术水平。全力配合林芝市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扩大“互联网+医疗健康”覆盖面,推进“智慧医疗”。

完善社会保障。落实林芝市多主体供给、多渠道的保障制度,推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的建成,推动全市范围内实现城乡统筹和应保尽保。配合做好重点人群保障,落实社会救助相关政策,确保有意愿特困人员集中供养率和孤儿集中收养率保持在100%。积极落实基本养老服务制度,建成集养老、儿童福利服务为一体的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按林芝市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要求,有效增加保障类住房供给,努力做到住有所居、职住平衡。

拓展公共活动空间。依托尼洋河良好的滨河景观,完善城市广场综合性服务设施,打造滨河景观带,形成集旅游休闲、康养度假、文化体验等功能于一体的城市重点片区;加快休闲步道、自行车道、无障碍通道等慢行系统建设,新建一批便民利民的中小型体育运动场所、公众健身活动中心、健身广场等设施,打造“15分钟健身圈”,打造布局合理、功能齐全、服务规范、群众满意度高的市民公共活动设施网络。争创精品赛事品牌,不断提高承办体育赛事的质量和水平,塑造体育文化新特色,策划制作国际高原体育城形象标识,打造“高原赛事名城”。

专栏 6 提供高品质公共服务

01 优先发展教育

推进第四幼儿园建设。预留教育发展用地,视远期教育需求新增学校。

02 推进健康工程

加快藏中医康养中心、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建设;配合林芝市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

03 拓展公共活动空间

预留体育发展用地,新建便民利民的中小型体育运动场所、公众健身活动中心、健身广场等设施。

3.创建良好营商环境

着力优化软环境。在自治区及林芝市优惠政策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持续完善招商引资相关政策和方案。配合“放管服”、社会事业和金融等重点领域改革,按照公共管理、社会服务、高效便民导向,建立健全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依法规范行政执法行为,为各类市场主体在经开区兴业营造市场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改进监管方式,严格市场监管、质量监管、安全监管,加强违法惩戒。持续提升投资建设便利度,简化企业生产经营审批和条件,推进各级行政收费“清零”,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健全首问负责、全程服务、限时办结、督查督办等各项制度。

着力优化硬环境。推进工程建设审批制度改革,推进征地拆迁、土地保障、生产性服务体系建设等工作,为企业在土地征用、工商注册、税务登记、项目备案等方面提供全面、快捷、高效服务。强化园区水、电、气、运等要素保障,加快推进入园企业建设进度,优化项目审批流程。创建经开区企业服务中心,为企业提供便捷高效的社会化服务,提升企业融资等生产性服务水平和社会保障等生活性服务水平。实行“全程代办专班服务”,以“门槛最低、政策最实、服务最优”为标准,全面打造“敬商、安商、亲商、爱商、护商”的营商环境。

4.发展高端服务产业

加快发展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支持发展科技研发、创意设计、创业孵化等服务业,积极培育发展法律、会计、审计、策划、广告等专业化服务机构,发展节能环保交易、规划咨询等服务,提高服务水平。加强经开区内部商贸流通网络建设,优化综合超市、购物中心等商业网点结构,支持便利店、中小超市、菜店等商业发展。推动房地产业健康发展,有序化解商品房库存,规范发展房地产中介、房屋租赁经营、物业管理等服务。促进搬家保洁、家用车辆保养维修等服务规范化、标准化,发展形式多样的教育培训服务。

优化服务业发展环境。建立健全服务业市场准入机制,实施负面清单和特许经营权管理,全方位开放除国家明确规定以外的服务业领域。优化园区发展环境,实施财税、土地等扶持政策,构建产业集聚发展的服务高地、环境佳地、创业福地。简化审批程序,提高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投资便利化程度。完善政府第三方服务采购机制,扩大政府采购范围,促进专业服务整体外包。

专栏 7 营造高品质发展环境

01 优化营商环境

创建经开区企业服务中心,实行“全程代办专班服务”。

02 发展高端服务业

发展科技研发、创意设计、创业孵化等生产性服务业,规划综合超市、购物中心等商业网点结构,发展房产中介、教育培训等和生活性服务业。

(六)促进民族团结

1.凝聚边疆繁荣稳定正能量

全方位做好民族团结宣传教育。一是粤林产业园内设立“林芝经济开发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宣传栏”,在综合服务中心、规划建设科、经济发展科设立“民族团结服务窗口”;二是制作林芝经济开发区民族团结政策法规宣传手册,并做好发放宣传工作;三是邀请党校老师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专题讲座,覆盖园区企业和农牧民代表;四是召开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围绕民族团结重点内容开展自我剖析。

2.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开展民族团结系列活动。一是组织不同民族的干部、员工结对子共成长;二是成立林芝经济开发区志愿服务队面向杰麦村、永久村开展多种形式的志愿服务工作;三是向经开区范围内企业员工、杰麦和永久村农牧民宣传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四是利用工布新年、藏历新年、春节、端午、中秋等节日,慰问困难干部职工和企业员工,共度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四是利用园区共建实际,与结对共建区外单位在人才培养、产业发展、园区共建、参观学习等方面突出实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五是突出3·28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等重要节点,组织在家干部职工、入驻企业代表和永久、杰麦两村农牧民代表,在粤林产业园开展升国旗等文艺庆祝活动。


五、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1.坚持党的领导

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认真践行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以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指导各项工作。结合经开区发展实际,以理论指导实践,严督实导、务实求真,充分发扬为民服务孺子牛、创新发展拓荒牛、艰苦奋斗老黄牛精神,将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作为所有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推动经开区高质量发展。

健全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认真贯彻落实财政、税收、投资、金融、援藏等方面的特殊优惠政策,完善研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定期分析经济形势、研究重大方针政策的工作机制,加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

全面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夯实奋进前行的思想根基。强化理论武装,保持政治坚定,不断提高政治领悟力、政治判断力、政治执行力。强化理想信念,坚守初心使命,主动担负起党和人民赋予的时代重任。强化党的领导,凝聚广泛合力,形成推动新时代经开区工作的强大合力。

加大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力度,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整治侵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坚持有腐必反、有贪必肃,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政治生态。

2.提升治理能级

加快争取“三定”方案批复通过,加强体制机制建设,细化责任分工。成立项目推进工作领导小组,对区市两级重大产业项目,严格按照时间节点、进度要求,对各类重大项目进行全面跟踪问效,切实保障主要规划目标和任务顺利完成;结合经开区发展实际形成用权需求清单,积极承接部分市级行政职权和公共服务事项主动与市政府有关部门(单位)加强业务对接,科学制定衔接方案,统筹做好行政权力事项承接落实工作完善承接职权运行机制。

建设园区政务中心,优化政务服务,逐项制定业务手册,编制服务指南,进一步精简行政许可事项,缩减审批流程,发挥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保护等职能,实现“最多跑一次、只进一扇门”的政务服务目标,在更大范围内推动“一网通办”。完善事中事后监管细则,依法履行审批监管责任,认真打造一流营商环境;规范机关管理工作,完善各项管理制度,以党建为引领,提高干部职工进取心和服务企业项目的积极性,为项目建设、招商引资和重点工作的完成奠定坚强的作风基础。

做好民族团结进步的法治宣传,完善经开区管委会干部职工学法用法制度,引导公民知法、守法,依法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定期排查、定期研究、妥善处置涉及民族因素的矛盾纠纷,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什么问题就按什么问题处理,依法办事,保障各民族群众的合法权益,尊重各民族不同文化和风俗习惯,切实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对利用民族宗教问题分裂国家、破坏民族团结、破坏社会稳定的违法犯罪行为,及时移交公安部门处理。

3.突出规划引领

建立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与国土空间规划、详细规划以及专项规划相互衔接协调的工作机制,形成定位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规划体系。加强空间规划与本规划的衔接,确保各规划在约束性目标、空间功能定位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总体方向一致。产业规划等专项规划要以本《规划》及相关上位规划确定的发展方向和总体要求为依据,结合实际,突出特色。加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与本规划的衔接,科学合理编制年度计划,分领域、分阶段落实本规划提出的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

组织编制《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表》、《招商引资项目计划表》等重点工作行动计划,形成《规划》落地实施强有力的支撑。坚持以规划确定项目、以项目落实规划,发挥重大项目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带动作用,在科技创新、结构调整、生态环保、社会民生等重点领域,组织实施一批关系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优化重大项目布局,完善建设项目的可行性与可操作性,统筹协调,全力推进重大项目实施。

4.强化政策支撑

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确定的重大任务和重大政策,落实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支持西部落后地区补短板项目和资金的特殊政策,切实用好财税、金融、投资、人才等各项优惠政策和扶持政策,形成各项政策协调推动本规划的合力。贯彻落实国家、自治区、林芝市出台的土地、环保、能源等政策。以规划为依据,以宏观政策为基础,落实财税、金融、土地、人才引进、企业奖惩等相关优惠政策。

5.规范评估监测

强化规划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作用,围绕《规划》确定的战略、目标和任务制定分解方案,明确牵头单位和工作责任,建立完善的考核机制,形成责任明确,分工协作,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建立《规划》实施动态监测机制,“自下而上”收集民众建议与评价,全面、真实反馈规划影响的准确性和对策措施的有效性,“自上而下”将监测评估、优化建议及专家论证意见作为决策的重要依据,建立以解决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为工作重点、以评估实施后达到的效果为奖惩依据,借助多种形式的信息沟通媒介,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

建立规范的规划修订制度,适时开展对规划实施情况的专题评估、中期评估和后期评估。严格项目调整审批程序,强化规划刚性约束,严禁频繁调整规划、规划跟着项目走等现象。在《规划》实施过程中,如遇经济和社会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确需增减项目、指标,致使无法达到目标而确需调整规划时,应按调整项目预期影响的大小组织研讨,经论证并协调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后,及时提出调整方案和修改意见,报市人大常委会审议批准后再实施。

(二)要素保障

1.全力推进招商引资

落实好《林芝市加强招商引资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办法(试行)》,立足区位、资源优势,围绕高原生物、医药康养、旅游文化等重点产业,完善招商引资资源库,精细化包装招商引资项目,通过产业链招商、园区招商、对口援助招商等多种形式,引进更多优质企业进驻经开区,着力提高项目落地率,促进招商引资落地资金稳步增长。

明确招商总目标,制定任务分解方案,明确分工、压实责任,落实各年度招商工作计划和重点任务。充分利用各类展会、活动和援藏渠道开展招商工作,确保顺利完成纲要目标任务。积极吸纳相关部门和企业的意见建议,加快出台《林芝经济开发区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试行办法》,为企业提供更多保障。

2.加快壮大人才队伍

充分赋予经开区管委会在管理人员调配、引入等方面的自主选人用人权利。制定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创新型人才政策,大力引进高原生物技术、科技成果转化、产学研结合的高层次尖端人才,优化创新创业人才成长发展环境。坚持人才培养与人才引进“两手抓”,支持经开区管委会与区内外高校合作建立创新型人才交流平台,建设“双创中心”及人才公离,建立高素质专家导师库,并形成联动机制。同时,注重多层次人才结构,加快培养实用型、操作性技能人才,为经开区提供强有力人才支撑。

紧扣主导产业、特色经济和教育卫生等领域,在加大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和团队刚性招引力度的基础上,制定科技创新人才引进激励政策,推行“人才+项目+平台引才模式,引进在行业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人才,充分发挥企业、园区引才主体作用,推动企事业单位与高校、科研机构开展兼职挂职、定期服务、技术指导、项目合作、科技咨询活动,推进区域间人才资源的多形式开发共享。

3.广开渠道争取资金

充分发挥粤林实业发展有限公司的龙头作用,盘活国有资源,经营管理国有资产以及经开区基础设施项目的投资、融资和建设等。强化项目建设资金保障,整合、优化配置园区内可经营性优质资产,积极开展企业债权、股权、应收账款、应收票据、土地、固定资产等质押抵押融资业务,筹集经开区开发和运营资金;经开区管委会应积极与市自然资源局、市财政局等行业主管部门对接沟通,按照项目资金类型和轻重缓急,合理安排项目建设资金来源,提前筹备资金,确保重点项目建设顺利推进。

积极争取国家资金支持将重大项目列入建设项目库,积极争取中央、自治区和国家专项资金对经开区予以倾斜支持粤林高原生物科技产业园、中药藏药产业园、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园及粤林产业园基础设施提升改造等项目中争取更多援藏资金支持,为经开区发展提供支撑。加大市级财政资金投入,全力支持经开区的开发与建设,加快推进已下达政府专项债券支持的高原生物科技产业园等项目建设进度,积极申请债券资金用于经开区各项建设

鼓励引进风险投资、股权投资基金,不断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加强经开区管委会与银行、企业的合作,围绕经开区产业发展布局,统筹推进金融资源有效对接产业发展的需要,发挥金融机构在推进产业发展中的支撑作用,支持经开区产业和项目贷款有效落地;针对经开区建设和企业发展创新金融产品,广泛开展“园区贷”、“助保贷”等业务,为园区企业提供上市融资服务,助力企业向资本市场发展;大力争取地方政府专项债及各级财政资金申报,为后续融资解决资本金问题。

4.切实保障土地供应

认真做好经开区内土地收储、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不动产登记、执法监察等工作,优化土地利用政策。按照经开区发展规划统筹安排使用,并纳入林芝市国土空间规划,加强公共配套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资项目落地等用地保障。加快推进高新技术项目、新兴产业项目、重点招商引资项目等用地审批,确保各类项目及时落实落地。

严格用地统一供应管理,建立土地资源集约利用约束机制,积极清理经开区内批而未建、低效利用和涉嫌闲置的土地,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和效率。加快制定单位面积投资强度标准、经济效益综合管理评价办法,提高园区企业用地准入标准。围绕土地集约利用要求,推动经开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调整,强化土地硬性约束指标,鼓励园区企业建设多层标准厂房、下沉式车间,实施“零增地”技术改造,提高园区土地利用效率。正确处理近期建设和远景发展的要求,保证经开区发展规模、各项建设标准、定额指标、开发时序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三)安全保障

1.加强改进安全生产工作

贯彻落实安全生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责任体系,强化依法治安和关键环节管控,让社会力量参与到安全生产监管和安全生产检查工作中,加强安全监管能力。夯实基层基础,强化依法治安和关键环节管控。强化对交通运输、森林防火、项目建设等重点行业领域的精准精细化监督管理,坚决防范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深化安全宣传教育培训,增强安全意识,有效防范公共事故,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健康和财产安全。到2025年,亿元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道路交通死亡率等安全生产主要指标低于全区平均水平

2.严格食品药品安全管理

落实“四个最严”要求,提升食品药品、医疗器械、化妆品检测能力,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保障食品药品安全。加强对企业利益观和法治观的宣传引导,提升企业的法律知识和责任意识。落实食品药品市场运营机制,加强安全监管与社会监督健全问责机制,大幅提高不良商家的违法成本,保障人民群众食品药品安全,让人民群众吃得放心。

3.提升应急防范管理水平

严格执行林芝市防灾减灾救灾及公共卫生事件防范制度,健全经开区应急管理指挥系统,集中统筹指挥调度应急救援力量,完善经开区灾害、重大疫情监测、预警、决策和处置工作机制。加强应急救援专业、半专业队伍建设和应急资源管理,提高应急能力。落实安全生产和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责任制,建立应急管理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责任追究制度,有效应对和妥善处置突发公共事件。加强网络舆论引导和舆情处置,防止形成炒作。

4.坚守消防治理安全底线

落实好机关、团体、企业等各部门消防安全管理的主体责任和监管责任。加强公共消防基础设施和综合消防救援力量标准化建设,将包括消防安全布局、消防站、消防供水、消防车通道、消防装备等内容纳入规划,并同步组织实施。严格按照“责任防控、依法防控、重点防控、基础防控、全民防控、科技防控”等六大火灾防控体系要求,遏制较大以上火灾事故的发生。

5.建立自然灾害防控体系

注重自然灾害调查评价、监测预警、综合治理、应急防治四大体系的建设,全面提升自然灾害防御能力。结合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在经开区范围内开展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气象灾害、水旱灾害、森林和草原火灾等主要灾害的致灾调查与评估,实施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和高质量自然灾害综合治理。坚持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加快救灾物资储备库、自然灾害远程会商应急指挥系统和专业监测预警平台建设,加强重点河段和山洪灾害防治建设。强化自然灾害防治知识宣传培训,完善技防、人防措施,构建高水平自然灾害风险信息化管控机制,全面提升自然灾害综合治理能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