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甲子·时代刻度 | 口述史:墨脱公路,改写中国交通版图的最后一公里

  • 2025年08月15日 11时40分
  • 分享到

2013111日,《西藏日报》头版刊发消息《全国全区实现县县通公路西藏墨脱公路正式建成通车》。

消息指出,经过46个月的艰苦奋战,克服地形起伏最大、自然坡降最大、降雨量最大、地震烈度最高、地质灾害最多、地质条件最复杂六项之最,20131031日,全长约117公里、总投资近16亿元的墨脱公路正式建成通车,全县1.2万多人告别了不通公路的历史,墨脱作为最后通公路的县正式纳入全国公路交通版图。

不通公路道路通畅”——

墨脱公路:破孤岛历史与世界相拥

点击下方图片查看全文

↓↓↓

讲述



桑阿曲杰:孩子们可以好好上学了

看到孩子们可以好好上学了,我感到很满足!说起墨脱教育事业的发展变化,墨脱县退休老干部桑阿曲杰眼神里带着笑意。从学校的生活老师到墨脱县教育局局长,他在这片土地的教育路上走过了30年。

1960年出生的桑阿曲杰,从小就跟着母亲下地干活,那时,他从没想过自己能走进学堂。直到9岁时,附近的解放军把几个村的孩子集中起来,教大家认字、算数。边上学边帮家里干活,学得断断续续,能认几个字,就觉得挺开心的。桑阿曲杰回忆说。

1973年,墨脱有了第一所公办小学,虽然只开设到二年级,学习内容却比之前丰富多了。1977年夏天,他和30多名当地学生被招去拉萨市师范学校,徒步4天才走到派区。桑阿曲杰苦笑着说:一路上全是背重物的背夫,我们算幸运的,部队提供食物。但是路上蚊虫蚂蝗多,腿上、手上被叮咬得到处是血。

1980年毕业后,桑阿曲杰回到墨脱,先后在背崩乡小学、县公办小学当生活老师。那时候交通闭塞,往来全靠翻山越岭,物资都得靠人背马驮,县里常常缺粮缺物。桑阿曲杰说,为了不让孩子们受苦,1984年,县里决定把公办小学迁往米林县派区,1991年又搬到当时的林芝地区第二小学,在这所学校里办起墨脱班。他接着说:由于道路不畅,物资紧缺,在十几年的时间里,孩子们只能在外求学。

直到1996年,县里才建立完全小学。桑阿曲杰站在坑坑洼洼的教室里,看着孩子们在木桌前认真学习的样子,心里又激动又感慨:条件总算好了一些,孩子们陆续回到墨脱,能踏踏实实上学了,这就是希望。随后,墨脱县中学建了起来。

2013年,墨脱公路通车后,墨脱县的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崭新的教学楼拔地而起,足球场、篮球场建了起来,教室里电脑、电子白板等现代化教学设备样样齐全,越来越多的孩子考上大学走出大山。

当年我们要4天才能走出墨脱,如今孩子们坐着车很快就可以出墨脱,还能到更远的地方,奔向更美好的未来。桑阿曲杰看着窗外的公路,语气里满是欣慰。他说:国家的政策一年比一年好,墨脱县也一年比一年好,越来越多走出去的孩子,又回来建设家乡。

时光匆匆,从盼着孩子们能上好学,到努力托举孩子们的梦想,听着校园里的琅琅读书声越传越远。桑阿曲杰知道,自己曾经走过的那条充满艰辛的路,孩子们再也不用走了,他们未来的路一定会越走越宽阔。



次仁旺堆:告别背夫生涯,走上幸福路

翻越多雄拉,我不怕,一次一次再出发。翻越多雄拉,不要怕,一代一代立山崖。雪域高原不说话,生命之路已回答……”

看到歌舞剧《墨脱情》中展现背夫翻山越岭运回物资、建设者开山筑路连通孤岛的情景,墨脱县墨脱镇亚东村党支部书记次仁旺堆鼻头一阵酸楚。

这位40岁出头的门巴族汉子,在墨脱公路通车以前,曾是一位翻越多雄拉山的背夫,见证了墨脱县从高原孤岛到美丽边城的发展巨变。

小时候,日子很苦,物资很紧缺,吃穿住用,全靠人一点一点从山外背进来。次仁旺堆回忆说。

生活的艰苦迫使次仁旺堆早早当家1999年,16岁的他跟随父辈,背起50多斤的物资,第一次走上背夫之路。

从背崩乡出发,到多雄拉山,要翻越3座垭口,3天时间才能走到米林县派乡。山上只有非常窄的骡马道,很多路段紧临悬崖,还要穿过蚂蟥林、躲泥石流,非常难走。对于那些当背夫的日子,次仁旺堆至今记忆犹新,他接着说,那时,主要是背些粮食、油、盐、衣服等生活物资。每年只有夏季的3个月才能背,这3个月要背回全县人一年所用的物资。冬季大雪封山,连骡马道都被雪封住了,人出不去,物资也进不来。

次仁旺堆告诉记者,那时候,墨脱家家户户有背夫,男女老少都有,在额头上缠条背带,一直连到背篓上。常年顶着几十到上百斤的货物翻山越岭,很多背夫头上都留下了一道长长的凹痕。

没办法呀,没有路,要是不背,口粮都不够吃。次仁旺堆说。

他的背夫生涯一直持续到2006年。这一年,从波密县经嘎隆拉山到墨脱县的土路基本成型,勉强能通农用车。于是,次仁旺堆买了一辆四轮农用车,从嘎隆拉山方向拉货,钢筋、水泥、电缆等建设用材逐步增多。

路还是只能季节性通行,冬天下雪走不了,夏天经常被泥石流冲断。物资都是夏天先从波密拉到80K转运站,暂时囤在那里,冬天再用农用车一趟趟拉回县里。次仁旺堆回忆说。

直到201310月,墨脱公路正式通车,嘎隆拉隧道全年都能保通,墨脱交通迎来巨变。以前徒步三四天的路程缩短到了三四个小时,墨脱从此不再是孤岛,发展走上快车道

此后的10余年间,次仁旺堆一家住上2层小楼,购买了小汽车,他也当选上村干部,带领村民种茶叶、跑运输,发展村集体经济,走上全新的发展之路。

次仁旺堆感慨地说:以前翻雪山、穿越森林当背夫的日子,一去不复返。墨脱公路是墨脱人的生命之路、幸福之路。公路通了以后,县里物资不紧缺了,物价降了,游客来了,工作机会多了,水、电、网都有保障,山里的茶叶、水果也能卖出去了,老百姓的生活彻底大变样了。


珍贵影像


图为墨脱公路通车前,物资依靠人背马驮。(资料图片)

图为墨脱背夫(资料图片)。

                                                                         图为云雾笼罩下的墨脱县城全景。记者张思雨

图为墨脱县德兴乡德兴大桥。记者张思雨

图为嘎隆拉隧道。记者张思雨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