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60年·新时代林芝答卷】雪域江南六十载蝶变:巴宜区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的西藏答卷

  • 2025年08月15日 11时52分
  • 分享到

                        开栏的话

2025年是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六十载砥砺奋进,一甲子春华秋实。在党的光辉照耀下,林芝市巴宜区与全区一道,走过了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实现了从贫穷落后到繁荣兴旺的历史性跨越。为全面展现巴宜区60年来的发展成就,记录各族干部群众团结奋斗的动人故事,网信巴宜区微信公众号特开设《辉煌甲子·奋进巴宜》专栏,讲述巴宜区各领域的时代变迁,共同描绘这片热土上绽放的生机与希望。

当复兴号动车组穿梭在尼洋河谷,车窗外掠过的不仅是桃花掩映的藏式民居,更是西藏自治区成立60年来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同频共振的鲜活图景。作为西藏江南的核心区域,巴宜区从1965年的边陲小镇蜕变为如今的两山实践标杆,2024年巴宜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3.14亿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0948元、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跨越30000元大关,生态环境质量持续保持优良态势,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时代命题。这片被习近平总书记三次到访的土地,正以生态底色绘就高质量发展的壮美画卷。

从深绿到墨绿:生态屏障的历史性建构。以往的巴宜,尚处于逐水草而居的传统农牧业时代,雅尼河谷的沙丘曾是季节性风沙的源头。西藏自治区成立后,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巴宜区以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为纲领,开启了系统性生态修复工程。众多生态修复项目、防沙治沙工程的实施,通过客土改良、本地树种移栽、专人保育管护等措施,使昔日裸露的山体披上了绿装,巴宜区森林覆盖率上升至54%,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种深绿向墨绿的转化,创造了高原生态保护修复的巴宜标准

生态岗位的设立成为全民护绿的制度创新。巴宜区设置的71244个生态岗位,将传统牧民转化为生态守护员,人均年增收3500元。百巴镇的护林员至今记得2017年首次穿上巡护服的场景:过去砍树换钱,现在护树挣钱,家里的草场也因禁牧变得更肥美。这种转变背后,是巴宜区构建的覆盖森林、湿地、草原的生态补偿体系,2024年巴宜区获得9667万元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资金,全部用于生态治理,形成了保护-补偿-再保护的良性循环。

从资源到资本:两山转化的创新性实践。嘎拉村的千年桃林见证了巴宜区最富传奇色彩的生态转化。2002年首届桃花节时,村民还在为旅客踩踏农田抱怨,如今这片拥有1200多株百年以上野生桃树的桃林已成为年接待游客10余万人次的桃花第一村,仅2024年桃花节期间就实现旅游收入370万元。从砍树护花的转变,源于巴宜区独创的“1362”两山转化体系——围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核心,通过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绿水青山反哺三项模式,构建起环保与发展的双向转化通道。

生态产业化的典型案例是松赞百巴帐篷营地。这个投资上亿元的项目,将海拔3000米的高山草甸转化为藏地风景+户外体验的高端旅游产品,当地农牧民不仅通过土地入股获得分红,更有16名农民成为营地员工,月均工资达5000元。而产业生态化则通过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化等措施行动让林芝苹果成为地理标志产品,全区77个生态农产品获得三品一标认证,其中布宫蓝莓在粤港澳大湾区市场深受欢迎。农夫山泉的落地更具象征意义,该企业投资的天然水生产线,全部采用尼洋河上游的天然水源,建成后年产能达20万吨,实现了卖资源卖品牌的跨越。

从跟跑到领跑:绿色发展的示范性突破。近年来,巴宜区先后斩获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双命名,成为西藏首个同时获得国家双称号的县区。这份成绩单背后,是其在绿色发展领域的多项创举:全国海拔3000米以上地区绿色产业园区集群的谋划建设、桃花节生态旅游品牌及生态旅游资源的挖掘打造、天人合一民族传统生态文化的发扬传承。这些创新实践不仅改写了高原生态脆弱区难以发展绿色经济的认知,更是呼应了习近平总书记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论断,巴宜区正在证明高原生态系统的多元价值,形成了可复制的巴宜方案

站在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的历史节点回望,巴宜区的蜕变恰似一部生态与发展的协奏曲。当尼洋河水继续奔流向东,两岸的林海草场不仅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更成为各族群众共享的幸福不动产。这里的实践证明:在雪域高原,绿水青山不仅是需要守护的底线,更是通向共同富裕的金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信息